close
位於南波希米亞森林的小鎮~庫倫洛夫,捷克人的稱呼又叫“Cesky Krumlov”,一個既捷克又德國的文化小鎮,於1992年被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。
這個小鎮名稱的由來是出現於1253年,奧地利公爵奧圖卡的文件中,古德文“Krumbenouwe”意思是彎彎曲曲的草地,而為什麼加上“Cesky”,是在15世紀中時所加上的,強調這個小鎮是捷克的──這個小鎮人口從過去到1938年秋天,有時捷克人比德國人多,有時則反之。
1302年時這裡的領主是Rozmberk,是當初極重要的貴族,因此他享有許多權力,如興建教堂、修道院,隨之興起的手工藝及貿易則帶動了當地的文化活動,Rozmberk的城堡改建也同時更新更多的文藝復興式的建築。
1374年時,庫倫洛夫只有96間房子,規模很小,1456年時,Rozmberk 的Oldrich決定擴大建設,然而那時只要是貴族中有喜事,就必須捐出大筆的金錢來幫助建設,法令中規定當地鎮民可以自由買賣,繳交固定稅金;最後一位領主Rozmberks因Petervok無子嗣,又替他的弟弟Vilem負了大筆債務,於是他在1601年將財產賣給奧匈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。
歷盡滄桑的庫倫洛夫在經歷過三十年戰爭的破壞後,於1622年~1719年由Eggenberks接管,在1917年後由Schwarzenberks管治,幾度易手,直到1850年才有重大改變,成為南波希米亞的行政中心、地方法院所在地及關稅設應點,成為行政、文化、經濟的中心,吸引了許多有錢人來投資棉麻紡織廠和紙廠,工廠林立,榮景持續到1920~30年間。
1880年時,住在這裡的德國人與捷克人開始產生衝突,一次大戰後彼此不睦更加劇烈,當時人口總數約8700人,其中德國人約佔6400人,捷克人則約佔2000人。
1938年8月31日,慕尼黑會議決定庫倫洛夫維持在佔領區境內,捷克人只好搬出,只有德國人住在這裡,一直到1945年5月初才被美軍解放,重回捷克懷抱,暫時結束了它身不由己的滄桑史。
這個小鎮名稱的由來是出現於1253年,奧地利公爵奧圖卡的文件中,古德文“Krumbenouwe”意思是彎彎曲曲的草地,而為什麼加上“Cesky”,是在15世紀中時所加上的,強調這個小鎮是捷克的──這個小鎮人口從過去到1938年秋天,有時捷克人比德國人多,有時則反之。
1302年時這裡的領主是Rozmberk,是當初極重要的貴族,因此他享有許多權力,如興建教堂、修道院,隨之興起的手工藝及貿易則帶動了當地的文化活動,Rozmberk的城堡改建也同時更新更多的文藝復興式的建築。
1374年時,庫倫洛夫只有96間房子,規模很小,1456年時,Rozmberk 的Oldrich決定擴大建設,然而那時只要是貴族中有喜事,就必須捐出大筆的金錢來幫助建設,法令中規定當地鎮民可以自由買賣,繳交固定稅金;最後一位領主Rozmberks因Petervok無子嗣,又替他的弟弟Vilem負了大筆債務,於是他在1601年將財產賣給奧匈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。
歷盡滄桑的庫倫洛夫在經歷過三十年戰爭的破壞後,於1622年~1719年由Eggenberks接管,在1917年後由Schwarzenberks管治,幾度易手,直到1850年才有重大改變,成為南波希米亞的行政中心、地方法院所在地及關稅設應點,成為行政、文化、經濟的中心,吸引了許多有錢人來投資棉麻紡織廠和紙廠,工廠林立,榮景持續到1920~30年間。
1880年時,住在這裡的德國人與捷克人開始產生衝突,一次大戰後彼此不睦更加劇烈,當時人口總數約8700人,其中德國人約佔6400人,捷克人則約佔2000人。
1938年8月31日,慕尼黑會議決定庫倫洛夫維持在佔領區境內,捷克人只好搬出,只有德國人住在這裡,一直到1945年5月初才被美軍解放,重回捷克懷抱,暫時結束了它身不由己的滄桑史。
正好碰到當地人結婚,一起分享他們的喜悅。(他們在迎娶時,所有車輛一路上都在鳴喇叭,大概是怕別人不知道他們要結婚吧)
仔細看,它不是時鐘而是日晷喔
城堡區內看不到邊際的後花園
全站熱搜